亚马逊要二次收购的这家中东电商,腾讯的大股东、百度的二股东都曾投了它

亚马逊收购中东电商Souq又有了新消息。彭博社报道,亚马逊再次展开了与Souq的收购洽谈,这一次的出价为6.5亿美元。

早在去年11月,关于亚马逊要收购Souq的消息不胫而走,双方因为价格没有谈拢。这次,因为另一个竞购者Majid Al Futtaim(购物中心运营商)已经退出,所以亚马逊成了Souq唯一的谈判对象,交易达成的可能性提高。

Souq是谁?

Souq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迪拜,是中东地区最大的电商,被称为“中东版亚马逊”。最早的时候,它隶属于中东门户Maktoob旗下。2009年雅虎以1.6亿美元价格收购Maktoob,但偏偏没有要Souq,但这给了Souq独立发展的机会。

在随后的几年,借着中东地区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机遇,Souq的用户数、交易额得到迅速增长。到现在,Souq月访问量超4500万,平台商家数7万多,员工数量近1.2万。经营品类涵盖服装、电子、美妆、家居、母婴等31大类、150多万种。

在物流上,Souq自建仓储和配送,也和第三方物流合作,在这点上有点像京东。它阿联酋,埃及,沙特以及科威特设立了配送站点,但各站点流量是不相通的。

在2014年,Souq第一次将黑色星期五类的打折活动带到了中东,在这里它被称为“白色星期五”。2014年的“白色星期五”活动成交20万件,2015年增加到60万件,2016年是Souq进行的第三次“白色星期五”的活动,为期四天:11月23-26日。约2000万次访问,超过有100万件产品成功销售。

背后站着一排显赫的投资方

去年2月,Souq宣布获得2.75亿美元投资,这是目前中东地区电商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而此轮融资后,Souq的估值达到10亿美元,一跃成为该地区当时估值最高的互联网企业。

Souq的投资方都有谁?不要太厉害。

老虎环球基金(Tiger Global Management)、渣打银行私募基金(Standard Chartered Private Equity)、IFC(世界银行下属机构之一),还有腾讯的最大股东、东南非跨国传媒集团Naspers,百度第二大股东Baillie Gifford等。

亚马逊为什么要收购Souq?

近几年,继东南亚、拉美这两大新兴市场之后,中东市场因消费者购买力强、互联网普及率高等因素而备受关注。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中东地区的手机覆盖率高达96%,互联网覆盖率达88%。目前阿拉伯国家(GCC六国、埃及、约旦等)网络用户已达1亿规模,有55%的网络渗透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东地区电子商务的总价预计将在2018年达到180亿美元。

而基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亚马逊要打入中东地区要费时费力。拿下Souq对亚马逊而言意义重大,不仅可以比竞争对手更快打入中东市场,还能够在更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用户和资源。

腾讯的游戏帝国梦,还缺一个TGP

游戏玩家是有鄙视链条的,主机用户看不上PC用户,单机党瞧不起网游党,暴雪粉不爱搭理EA粉,甚至同类型的游戏《DOTA2》玩家一直对《英雄联盟》玩家有着浓厚的优越感。

在中国,这个鄙视链条的最底层是“腾讯”,你很难想象,一家从营收角度去看如今已经贵为全球第一的游戏公司至今依旧是众多玩家口诛笔伐的对象。

腾讯为何被鄙视,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也是腾讯迈向营收第一的道路上所要付出的代价。

腾讯想改变,它羡慕暴雪,一边从玩家那里把钱赚了,一边还让玩家甘之如饴,高喊“暴雪出品,必属精品”,一部由游戏改编的电影,轻松在中国收入十几亿;它羡慕索尼,“索尼大法好”的口号响彻天际;它羡慕V社,在玩家的心目中,那是圣地。

现在的腾讯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的想要赚钱的腾讯,它想成为暴雪,成为索尼,成为V社那样,一边赚钱,一边在玩家心中有着绝好的口碑。

这个大的战略之下是腾讯要重塑TGP(TencentGamePlatform,腾讯游戏平台的缩写)的理由,它是腾讯向“真正受人尊敬的游戏企业”所需要迈出的一步,这一步是否管用,或者说到底能够对腾讯在企业形象上有多大改观,这是未知。但你只要做了就有成功的可能,不做的话一点可能性都没有,这个道理通用。

“狗日的”是腾讯挥之不去的梦魇,尽管如今市值突破2万亿,腾讯也一直在对自身做出种种改变,但对这家公司的历史的讨伐从未停止,尤其是在游戏用户当中。

3月初,腾讯在其TGP官方发布公告表示,TGP手游业务将迁移至腾讯手游助手、TGP网页游戏业务将迁移至QQ游戏大厅,3月开始迁移,预计持续1个月时间之后TGP内手游与页游将会下架。未来TGP将只只保留了腾讯游戏和单机游戏两个板块,这已经成为既定的事实。

看上去,TGP将成为腾讯连接一切的整体战略下又一个产品,连接广大的开发者和用户,就如Steam平台一样,而在今年2月腾讯曾发出游戏玩家调查问卷,宣布其游戏平台TGP将升级为“全球游戏玩家与厂商的综合服务平台”,并且提供了几个改名备选项供玩家投票。

实际上,在更早的2016年ChinaJoy上,腾讯已经宣布TGP将转型为综合发行平台,并将重心放在精品单机以及网游的发行和运营上。此后腾讯引进《饥荒》、《这是我的战争》等优秀正版单机作品。

打造一个全新的Steam是不是腾讯的目标我不知道,但我所知道的是,腾讯关于TGP的改变和腾讯对于TGP的定位背后绝对不是仅仅为了对标Steam。

因为从市场角度去看,2015年Steam的营收35亿美元,刨除分成等一系列的因素,Steam能赚到的钱对于腾讯而言,可能并不多。

而且,对于腾讯是否真正的能够抢占Steam的市场,我保留意见,Steam在玩家、开发者,尤其是外国玩家和开发者心目中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TGP想要蚕食Steam的市场,很难。

在网游、手游之外再打造一个主机、单机的增量市场,不是腾讯的主要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如开头所说的是在改变,改变在游戏玩家心中的形象。

根据腾讯2007年Q4财报显示,当季度其网络游戏收入为人民币2.817亿元,比上一季度增长22.2%。而收入增长主要是因为“QQ游戏”、“QQ三国”和“QQ华夏”这三款游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以及推出QQ幻想的新版本。

但是,当时腾讯一直被“山寨”的声音所包围,QQ游戏之于联众,QQ三国之于《冒险岛》、QQ幻想之于《数码精灵》等等,唯一比较少受到“山寨”声音的QQ华夏,还是一款和其他公司一起合作的产品。

到了2008年,腾讯接连推出了两款产品《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两款从韩国引进的产品。

一方面我们可以认为腾讯对于自己被打上“山寨”标签感到了忧虑,因此重心转向韩国,但是另外一方面,在腾讯内部,这种忧虑被另外一种声音所压倒,就是营收。

对比腾讯2007年2.817亿元Q4营收,盛大当年Q4的财报当中,来自于网游的营收为6.026亿元,网易在游戏上的营收为5.07亿元,甚至连九城都达到了3.875亿元,比腾讯高的还有巨人的4.348亿元。

在腾讯面前,这几座大山,腾讯必须要超越。所以,在转向韩国的同时,2008年腾讯还推出了另外两款游戏《QQ飞车》、《QQ炫舞》,两款浓浓“腾讯风”的游戏。

腾讯并没有摘下“山寨”的帽子,反而在“坑钱”的舆论当中越走越远,这四款游戏一度组成了腾讯内部的四大天王,在营收上完爆公司内部其他游戏。

而也正是这四款游戏的推出,直接助推了腾讯一步步的向中国游戏产业乃至世界游戏产业Top1的王座进军,在2008年Q4的财报当中,腾讯营收8.025亿元,对比2007年Q4增长近200%。

我曾和腾讯一位高管讨论过有关玩家对于腾讯“RMB游戏”的舆论,该高管表示无奈,他说,“腾讯覆盖了中国80%以上的玩家,营收可能只有市场的50%不到,这怎么能叫坑钱呢”。

但是,枪打出头鸟,腾讯在玩家心目中的潜意识已经形成,很难改变,形成对比的是当时真正需要花大价钱的《征途》等国产网游虽也偶有舆论风波,但相对来说少的多。

现在,腾讯已经做到了市场第一,比这个第一更为恐怖的是,昔日腾讯需要去超越的竞争对手们纷纷倒向了腾讯怀抱,以图借助腾讯的力量获得更好的市场表现。

在2016年腾讯UP+发布会上,盛大、金山西山居、畅游、完美、巨人纷纷选择将旗下王牌产品交给腾讯。最近在市场上炒的比较火的《龙之谷手游》便是盛大继《热血传奇》之后,又一次和腾讯展开深度的合作。

对于腾讯而言,市场当中的竞争对手似乎只剩下了网易,但即便是网易,这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下,它与腾讯之间的体量依旧尚有差距。

根据腾讯发布的2016年Q3财报显示,在第三季度腾讯在游戏方面营收181.66亿元,而网易2016年全年的游戏营收为279.8亿元,差距是十分明显的。

而且,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网易的研发能力很强,但这个很强不能保证网易可以持续不断的推出精品,这是游戏的特性,而腾讯在游戏上已经脱离了产品层面,迈向了更高的阶梯。

这个时候的腾讯,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营收,它需要的是精神层次方面的东西,玩家的尊重,提到腾讯游戏,会认为腾讯还不错,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所以,腾讯要做TGP,并且将手游、页游全部脱离,靠向单机游戏、靠向精品。

实际上,为了这个大目标,腾讯所做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个TGP。

根据财报信息显示,在2009年Q2,腾讯游戏营收12.41亿元,而盛大游戏营收为10.747亿元,腾讯首次超越昔日游戏霸主盛大游戏成为行业第一。

到了2010年,腾讯开始了改变。相关资料显示,自2006年开始,腾讯参与了海内外36起游戏领域的投资或并购,其中2010年之后占据了32起,仅2010年一年就有9起资本动作。

更加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2010年后的32起资本动作当中,在海外的占据了24起。

那个时候的腾讯已经开始了转变,企图在海外构建一个庞大的生态圈,用海外的优质产品来逐渐提升玩家心目当中的口碑。

但是,效果并不好,原因在于一开始的腾讯,建立在《穿越火线》、《地下城与勇士》的成功,基本将目光瞄准的是韩国,2010年的9起资本动作,7个在韩国。

而这几年,我们看到腾讯开始逐渐将焦点转移到了欧美,2013年,通过产业投资者的身份,腾讯参与了由动视暴雪CEO鲍比·科迪克引领的投资财团以23.4亿美元从维旺迪收购约24.9%股权,腾讯占有动视暴雪约6%的股份;2015年,腾讯收购《英雄联盟》开发商Riot剩余股份从而完成100%控股;2016年腾讯宣布以86亿美元收购Supercell 84.3%。

这三起资本动作最能说明腾讯的转变,无论是入股动视暴雪,还是对Riot、Supercell的收购,都是腾讯对于精品游戏概念的认同,以及寄望于用精品游戏重塑自身的口碑。

除此之外,我们看到的是腾讯开始的开放战略,这个战略是腾讯整个集团的大战略,不仅仅是游戏,所以微信、手Q等核心平台全面向合作伙伴的开放,我们一方面认为盛大们抱大腿腾讯的行为已经逐渐对腾讯失去威胁,但另外一方面是腾讯对于开放共赢的认知,而不再是像以前一样简单的Copy。

最后,我们看这几年腾讯推出的几款重点产品端游上的《剑灵》,《英雄联盟》,手游上的《王者荣耀》,这几款产品都不是以从玩家的口袋当中掏钱为主。

其中《英雄联盟》在腾讯内部的等级不言而喻,几乎资源全面倾斜,但以营收角度去看,2015年,机构预测《英雄联盟》的营收是16亿美元。但要知道的是这是一款月活跃1亿用户、最高同时在线750万的客户端游戏。

如果一款类似《征途》、《天龙八部》的游戏能够达到这个数据,营收将是可怕的。而即便与我们所认为的不怎么花钱的《魔兽世界》进行对比,2015年《魔兽世界》的月活跃用户是710万,但年营收是8亿美元。
《英雄联盟》对于腾讯更多的是在品牌上的塑造。

但这些远远不够,这些动作只能在为数众多的大众用户当中改变形象,你看,《英雄联盟》虽然摆脱了“坑钱”的帽子,但它的用户们被《DOTA2》的玩家所透露的浓浓的优越感困扰不已。

的确,在操作的难易程度上,《英雄联盟》更容易上手,而《DOTA2》则对新手看上去不太友好,所以《英雄联盟》被视为快餐式的小白游戏。

舆论的方向永远不是掌握在大众手里的,而是掌握在“精英人群”手中,他们引导舆论,他们制造舆论,就好比那一个个的“公知”们。

而在游戏圈的,“公知”是谁?这个问题十分容易回答,就是那一个个站在鄙视链最顶端的人群,主机用户是,单机党是。

在一个个的社交媒体上,这些“精英玩家”引导舆论,他们定义一款产品到底是几星,比如最近敖厂长大战游族的故事。

在为数众多的大众类用户那里获得口碑并不能改变腾讯依旧处于鄙视链底层的状况,因为那些主机党们,那些公知们,依旧认为腾讯的游戏是垃圾。

腾讯游戏需要获得他们的认同感,在这个认同感之外TGP能不能承载腾讯游戏对于全球化的野望那又是另外一个期望了,有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但只要获得这个群体的认同感,那么腾讯游戏将在整体舆论上彻底摆脱那个梦魇,埋葬历史,因为为数众多的大众用户、处于塔尖的精英用户,都是我的用户了不是吗?至于中间的那个段位,不好意思,中国的中产阶级根本不存在。

腾讯做的这件事情,用到中国的社会学上,嘿,小粉红们的爱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精英们的爱。

林海音

林海音,1918年出生于日本大阪绢笠町回生医院,父林焕文,台湾苗栗县头份镇人,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1935年在北平担任世界日报做记者
祖籍广东蕉岭;母林黄爱珍,台湾板桥人。
1921年随着父母迁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过,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络印在她的心上,成为她台湾之外的另一个精神上的故乡。著名代表作《城南旧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温婉的文笔所书写出属于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华。
林海音的成长岁月与大半20世纪50年代作家相同,都经过旧时代的交替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16岁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学期间一边读书一边当实习记者,19岁毕业即任“世界日报”记者、编辑,主跑妇女新闻。而林海音也因为工作之故,认识了一生的伴侣夏承楹。两人于1939年5月13日在北平协和医院礼堂结婚,为当时北平文化界盛事。婚后住进夏家永光寺街的大家庭。
1948年三十岁回到台湾,并开始发表文学创作。1953年受聘于《联合报》副刊,她担任“联副”主编(1953-1963)时期,以敏锐的文学触感发掘相当多的人才,且重视台湾本土的作家,如林怀民、黄春明、郑清文、钟理和等。除外,并且鼓励日据时代停笔的老作家,例如杨逵、钟肇政、文心、陈火泉、施翠峰等再出发,是推动台湾文学的重要推手。
林海音本人的创作丰收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总共写了四部长篇小说:《晓云》《城南旧事》《春风》《孟珠的旅程》,和三本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产量十分可观。
1963年因故离开主编十年的联副,但这样的挫折并未打击到她,1968年她和几位朋友合办了一份文学杂志《纯文学月刊》。编这份杂志时,她曾亲笔发出了一百多封信,向编报时所拥有的基本作者邀稿,她的热情和真诚感动了好多人。《纯文学月刊》得到好评,产生了不少佳作。而她所创立的纯文学出版社(1968-1995)堪称中国第一个文学专业出版社,曾出版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书,如彭歌译的《改变历史的书》,子敏的散文集《小太阳》《和谐人生》,长篇小说《蓝与黑》《滚滚辽河》等都历久不衰。林海音夫婿何凡撰写《玻璃垫上》专栏超过三十年(1953-1984),彷佛是一部台湾社会发展史,纯文学特将这些珍贵的资料出版《何凡文集》,这套书并荣获图书主编金鼎奖。

知乎出海势在必行,“老师”Quora是它面对的第一道坎

中国互联网企业正在世界级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至少从CES、MWC这些国际展会来看,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身影正越来越多。今年SXSW(西南偏南)也首次迎来了中国面孔,知乎、摩拜单车、出门问问等中国公司出现在这个活动上,知乎CEO周源还在这里进行了他的第一次英语演讲。

继续阅读全文 »

虎嗅网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在媒体业整体低迷的时候,虎嗅出现了,上线没几天就被收录到hao123的什么小清新栏目里,再没几天就整个百度新闻里到处都是虎嗅的链接,再没几天就获什么新锐奖,好不风光。最初我是很喜欢虎嗅的,毕竟形式和风格有些创新嘛,力推犀利风格。

我是蛮佩服李岷的,虎嗅上有我一篇稿子,原名叫“阿里巴巴架构调整淡化淘宝”,稿子交到李岷手里后,第二天头条出来的是“淘宝没有了,为何……”。这个标题增加了多少个访问量我不知道,反正我看李岷是满意的,几百个分享,回复无数。我愿意把这篇文章90%的功劳算到李岷头上,我写的不好,标题起的好。

可是时间长了,问题就出现了,虎嗅对阿里稿子的喜爱,随着形势变化而出现调整。一段时间后,虎嗅和阿里打得火热,不再去我博客上收质疑阿里的稿子了,却反而出现很多阿里软文。我倒是心里很坦荡,这是阿里要投虎嗅吧,有个大金主,对虎嗅来说也不错,我就自觉点别凑热闹了。

有些别的网站收了我质疑阿里的稿子后,过一段时间会来打招呼,哥,阿里公关部过来协调了。我说兄弟,去跟他们谈吧,争取给自己要个好价钱。我丝毫不觉得这是什么大问题,新闻媒体都要生存,如今环境这么不好,不能苛求人家因为价值观跟你站在同一条战线。质疑阿里是我一个人的战争,我愿意当那个可笑的唐吉坷德,但绝没理由让别人陪你一起向风车进军。

直到我离开后,我还是希望虎嗅能越来越好的,李岷在传统媒体有些名气,希望她能把这个地位平移到互联网。但观察久了,我却发现一些问题。虎嗅的黑稿太多,几乎每个知名企业都会受到其骚扰,最有名的一次是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向虎嗅开炮,再之后是虎嗅与新浪微博发生的战斗,这都是玩炸了的。有一次我看到虎嗅上面一版都是苏宁的负面,苏宁没搭理他们;还有一次是密集黑携程;还有一次假借匿名人发布有关即刻搜索邓亚萍的负面黑稿,这样的事情屡屡出现,我这里的企业投诉和抱怨也积攒了不少。

经过我多方打探,反复核实,才发现虎嗅的商业秘密。虎嗅相当于一个被包装出来的明星,明星本身是很少碰钱的,经纪人去收钱。虎嗅黑了企业之后,没多久其经纪人就会找上门去要钱。有的企业会给,有的企业不不肯给。但是这类事情做多了,不会不留下痕迹,这是业内心知肚明的事情。虎嗅网也不必就这个问题进行狡辩,以免我爆出更多证据,把你们身后的人揪出来。

虎嗅这一年来做的事情,基本上与两件事有关,一是赚公关费和年费,二是找投资。一方面又要钱,一方面又要维护形象,让投资方感觉其大有前景,怎么平衡呢?既当了婊子又立个牌坊。虎嗅手底下忙着收钱,嘴上却一定要唱高调,反软文,反公关什么的,就连记者一点可怜的车马费都被他们盯上了,虎嗅编辑(没证的)潘乱前天在朋友圈发了这么一条微信:科技圈的号的联合,名字最后都是一样的,软文联盟,企业车马费的新通道。对此我不予置评了,各位看官自己判断吧。潘乱,我可记得咱们经常在会上相遇啊,车马费都没收到?虎嗅网的广告价值,那几个广告位,用脚趾头都能算出支撑不了这么大一团队嘛,靠什么活着啊,难道跟舅舅我一样靠工资么?

无耻的事情一件件,虎嗅投入几百万,干了一年把估值弄得高高的,想让阿里接盘,阿里不傻,迟迟不接,但是事情你得先给我干着。最近可能阿里的投资黄了,上周李岷破天荒跑到3W咖啡馆去了,干什么大家都清楚。于是虎嗅上又出现更多捧微信踩阿里的文章,捎带脚再把可怜的新浪微博黑一黑。无耻不是这样的,想认干爹不成也不能踩回去嘛。阿里是我这种理想主义者的猎物,请虎嗅把你那臭手拿开。

虎嗅的上位,无非在于其公关价值而非广告价值,被记者拍到李彦宏在两会上看虎嗅,又编造个马化腾也来看虎嗅,于是公关们趋之若鹜,百度新闻等各项资源大开方便之门,不就是这么上位的么,已经身经百战了又何必装清纯呢。虎嗅网的经纪人到外面见投资人时不就最爱说一句话么:别管虎嗅最后怎么样,保护费还是能收得到的。狂妄吧,互联网发展20年了,科技公司靠什么活着呢?理想和信念。这个大环境总有你躲不过去的敲诈勒索,但现在敲诈勒索已开始走向民间,由传统媒体人操刀了,是反抗还是从了,你们自己看着办。

两年的时间,很多业态会发生变化,媒体人走向互联网,带来了专业深度,也带来了很多传统媒体腐朽没落的那一套。虎嗅网所做的一切,专业深度没看到多少,黑乎乎的东西倒是聚集了很多。传统媒体人在进军新媒体的过程中,缺乏一个净化的过程,也缺乏自我反省。到了互联网上,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自己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千万别一不留神,成为网络黑社会,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一触即溃。

最后送虎嗅网一句话,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报,时候未到。